华服蹁跹惊鸿影,群芳斗艳百花开——这样的花朝节,你心动了吗?

岂曰无衣,与子同袍悠悠华夏,浩如烟波春光明媚之时,各方游客齐聚,着华裳入园,观浪漫雅集传民族瑰宝,兴礼仪之邦

2021年4月3日至5日,北京市世界花卉大观园内人潮不断、热闹非凡,五千多名汉服同袍及汉服爱好者齐聚于此,共同参与由世界花卉大观园、华夏文化研习会主办,中国记录通讯社协办的北京首届“百花仙乡,汉服名园”花朝汉服文化节,一场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活动在万众期待中展开。充满古典韵味的汉服与古色古香的花卉园相得益彰,为园林增添了一丝生机与活力。

章服之美谓之华,礼仪之大谓之夏。在这个舒适的4月,不论年龄、不论性别、不论职业,均可汉服加身,领略人文之美。各位同袍或轻歌曼舞,或裙摆飞扬,尽展曼妙舞姿,舞动花朝雅韵。这几日里,园中进行了各种各样的互动游戏与文艺展演,为游客们精心奉上一场华美盛宴。一 互动体验,寓教于乐在本次活动期间,既有着古代为战而习的射箭、古人以乐嘉宾的投壶、文人陶冶情性的国画,又有见证文字变迁的活字印刷等游戏,这些游戏趣味十足,于娱乐之中为人们科普传统文化,展现经典国风,生动而不枯燥,有趣又有内涵,使得游客们积极参与,兴致高涨。

二 汉风市集,琳琅满目在人群络绎不绝的市集上,各种商品林立,古代风格的纸质面具、文艺精巧的手提灯笼、手艺精湛的工艺品,或是传统手艺剪纸,这些代表中国民族文化的商品各自代表着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风貌,使人们穿越时空,复归古人生活足迹,遂引得游客们驻足停留,用心观赏。

三 精彩赛事,高潮不断无论是第一天的国风歌曲大赛,还是第二天的“十二花神”比赛,均以百花齐放、精彩不断的赛制博得现场观众的阵阵好评。第一天的歌曲大赛中,悲凉深邃的《大鱼》将人们带入了海天一色、茫茫烟波的情景之中,余音悠远的古琴清唱仿佛穿越五千年文明的回声,越剧《黛玉葬花》等传统戏曲尽展中华文化的广博精深。

第二天的十二花神比赛”,共有近40位选手参赛,她们身着华丽的汉服,精心妆造,怀抱着春日百花的美好祝愿,依次上场对服饰进行造型展示,并与台前评委、场下观众们相互动。汉代、唐代、宋代、明代等服饰被各位“花神”以不同的肢体语言展现,她们或活泼灵动,或端庄大气,精彩的表演引得现场观众掌声雷动,将本次活动的气氛引入高潮。

评委老师表示,这次活动使得游客不需走近剧场便可欣赏汉服表演,使人们领略巍巍华夏的精深文化。选手们不仅应表现出服饰的朝代特征,更应表达出手中道具的内涵,手执梅花的选手应传达出“疏影横斜水清浅”的品格,表现荷花的的选手应传达出“荷叶临风翠作裳”的气质,与此同时,“花神”要注重诗词的积淀,把握形体的神韵,使每种花的性格与造型相得益彰,展示中国女人由内而外的魅力。四 文艺演出,引人入胜“礼仪之邦,谓之华夏”,三人舞《礼仪之邦》的开场表演带动现场气氛,再现大国气韵;随后的花道表演《华天下》将朗诵与插花相结合,展现了古人以花怡情,陶冶情操的品性,插花即是艺术创造和哲学的结合,进而格物致知,呈现出美与力量,以此探寻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,以花之德行关照自己;昆曲《原来姹紫嫣红开遍》仿佛使人们重回牡丹亭,感受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绝美爱情;古典舞《扇舞丹青》韵味十足,舞者手执折扇,却似空谷传轻音;汉服走秀环节中,热情的游客争相上台,风格各异的服饰尽展华夏文化的多彩之美。

五 祭祀大典,传承神圣古人眼中,祭祀乃严肃之大事,在花朝节时,摆好香炉、烛台、香果等祭品后,赞者便端肃入场,向祭台行揖礼,再宣布祭花神仪式开始。在4月5日的祭祀大典中,本次活动入选的十二花神们与汉服同袍们共同参与,一起祭祀庆帝神君,伴随着庄重的音乐声,在迎神、焚香、沃盥礼、烧祝文、跪拜礼、食福果等流程过后,人们共同祈愿庆帝神君护佑我华夏儿女,保佑我盛世中国。

六 汉服巡游,蔚之大观在三天的文化节活动中,每日都会举行两场汉服巡游环节,在现场的同袍们集结后,她们当中有人手执荷花,有人手拿团扇,有人身披彩带、有人撑起纸伞,浩浩荡荡的方阵有序行进,与春日繁花亲密接触,与温带植物相映成趣,在园林小路优雅前行,在悠长街道活泼欢笑。她们以唯美的古韵风采穿越街道,如同从千年历史中走来,带领人们领略华夏服饰,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推波助澜。道路两旁的行人纷纷拿起手机拍照,并连连赞叹中华服饰的华丽精美。游客们表示,这是一场全新的精神体验,使大家在日新月异的快节奏生活中重回古代,体验诗意生活。这种难得的感受得到游客的好评,也极大的宣传了我国华裳文化。

“我愿重回汉唐,再奏角徵宫商;着我汉家衣裳 兴我礼仪之邦;我愿重回汉唐,再谱盛世华章;何惧道阻且长”,《重回汉唐》的音乐伴着每日演出的结束,它以汉服为载体,承接着伟大祖先留给华夏儿女的民族精神与文化遗产。此次举办花朝节的活动,使我们在古与今的交流碰撞中领略国色天香,带领人们关注民族瑰宝,宣扬传统文化。使我们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重新“活”起来,是每一位华夏儿女的责任!

关于作者: 采编部

为您推荐